西湖栖霞岭麓,有一洞穴名叫香山洞。洞旁筑有香山寺,雅号“香山精舍”。岁月沧桑,香山精舍几经更迭改造,已面目全非,惟有香山洞旧貌依然。此洞很小,却有一块很大的石刻题壁,上书“尽此一报”四个斗大行书,苍劲古朴,非同寻常。
这块不寻常的题刻包含着一段悲壮的往事……
1935年12月26日傍晚时分,南京中山陵前,游人散尽。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续范亭面对中山先生陵寝,悲愤难禁,痛哭失声,继而拔出佩剑,剖腹自杀,以身殉志。当时,日寇侵华日亟而政府却退让无度,续范亭自感身为将军而报国无门,决心以一腔热血唤醒国人。行前他写下了五首正气凛然的《绝命诗》,其中《哭陵》一首写道:“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奄奄一息的续范亭,被中山先生四卫士之一的中山陵园拱卫处处长范良发现而侥幸遇救。但因伤及内脏,竟成痼疾。在朋友刘定庵的建议下,由家属陪伴,1936年5月4日,续范亭来到杭州疗养,下榻于东南饭店。
一日,有人指点着向他介绍了栖霞岭侧的香山精舍,有佛学思想的续范亭决定搬往香山精舍居住,一住便住了五个月。
香山精舍依山面湖,位于栖霞岭山道的西侧,两旁樟树罗列,溪流潺潺,清静脱俗,是一方静心养性的佳地。1911年,止安、心圆住持筹资重建香山精舍,在6.8亩的土地面积上,依山取势,巧为布置,构筑了数楹楼舍大小共60间房,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除了僧人自住外,也对外出租一部分房间。30年代,作家克士在《杭游杂记》中写道:“首抵香山洞,寺宇殊清洁,惟门虽设而常关,洞甚鲜小,内塑石像数尊,或谓此像系就山石雕成,其实仍为另石所琢,不过精巧无缝而已,两廊及后进大部分由寺僧租赁与人,几净窗明,钟鼎书画成罗列有序。……此寺地处幽静而距市不过远,颇合读书及养病之用。”后来,香山精舍开办了“西湖佛学图书馆”,成为佛教图书的集散地。续范亭当年在此休养,钻研佛学,还差一点成了“出世”的僧人。
香山精舍休养五个月,西湖的残山剩水没能羁縻续范亭的抗日斗志,萦绕于他脑海中的是宝剑与骅骝。这年秋天,他的挚友杨虎城将军公干来杭,找到栖霞岭38号的香山精舍,连夜与续范亭商谈,邀他赴西北共谋抗日,续范亭毅然决定北上参加抗战。动身离杭的前夜,他特地请工匠在香山精舍内的香山洞里镌刻下“尽此一报”四字,以志纪念。并且,他还写下《别西湖》一诗:“烈士英雄西子宫,山川草木并昆虫。西湖拜别从军去,征讨将军逐犬戎。”他由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开始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
解放后,香山精舍先后成为华东美术学院的宿舍、西湖区政府第一招待所,现为栖霞山庄,门牌:杭州市岳庙栖霞岭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