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门相关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德佑二年二月),即元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故名庆春。门内庆春街,历来为繁华街道之一。门外弥望皆菜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故有民谣“太平门外粪担儿”。庆春门残存城墙于公元1958年筑环城东路时拆去。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庆春门 发布时间:2010-3-3 16:23:39

庆春门 相关

杭州古城门

  自隋代至清末,杭州的城市格局依江傍湖,城墙沿凤凰山、钱塘江、贴沙河、西湖而筑。城池狭长,东西窄,南北长。有著名的十城门:武林(北关、百官)门,艮山(坝子)门,凤山(正阳)门,清泰(螺蛳)门,望江(草桥)门,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太平)门。有民谣称:
  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延过草桥门。
  候潮听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
  十城门通向城郊四乡,交通贸易、旅游生息,各臻其能。杭人乡音带“儿”,民谣称十城门之功能: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拱墅一带为淡水鱼集散地):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附近多丝织机坊、料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当时万松岭一带为骑马踏青的去处);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城外沿江多盐田);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城外乡民大多种菜);候潮门外酒坛儿(当时绍兴酒皆由此门入城);清波门外柴担儿(市民所用薪柴多从此门运入);涌金门外划船儿(当时游西湖多由此下船);钱塘门外香篮儿(到昭庆寺、灵隐、天竺进香者,必由此门出入);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农民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
    本世纪初,城市开始向现代化发展,因筑路陆续拆除城墙,十城门也不复存在。最早拆除的是清泰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城墙数十丈。继而在19l3年(民国二年)拆除钱塘、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这以后,武林、凤山、艮山、望江、候潮等门的城墙也因筑路而陆续拆除。最后拆除的是庆春门残存城墙,于1958年筑环城东路时拆去。
    旧城墙拆除后,原来的城里城外连成一片,西湖风景区和市区融为一体,突出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秀丽景色。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古都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展开了新的篇章,城市不断拓展蔓延,在旧城坊巷中和西湖清漪碧波、绿云翠谷间无数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都得到了历史上最好程度的保护和整修,更加璀璨夺目。80年代初,国家首批公布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定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