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7年] 秦晋崤之战相关人物

  晋文公之世,晋联秦抗楚,夺得中原霸权。秦穆公知晋强盛而未可争,暂时追随晋国。但秦国争霸之心未灭,晋、秦利害冲突尚在。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30),晋、秦联合出兵攻郑,秦穆公受郑大夫烛之武的离间,独自与郑结盟,并遣杞子、逢孙、杨孙三大夫留戍于郑,以为日后攻郑的内应,自己则率兵回国。晋文公为避免秦、晋关系破裂,隐忍不发,亦与郑言和而返晋。二十五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得杞子密报,不顾当时崇尚“礼不伐丧”的用兵道德观,决定乘晋、郑两国新丧之机,出兵越晋境袭取郑国,以插足中原腹心之地,进而图求霸业。主政大夫蹇叔认为,秦、郑相距千里之遥,劳师远征,郑必知而设备,袭郑既不能成功,又与晋国利益相冲突,晋决不会轻易放过秦军,袭郑之事不可行。穆公求霸心切,不听蹇叔之劝,于当年十二月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袭郑。军出秦都东门,蹇叔哭送秦师,再次相谏:此行必经晋国控制的崤山地区,崤有二陵,山势险绝,谷深委曲。唯有隘道可通,晋军必定在此进行阻击,秦军势将有去无回。穆公利令智昏而拒谏,坚意袭郑,令军东行。
  次年初春,秦军穿过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途经成周(今河南洛阳)时,无视诸侯军过周天子门之礼,仅免胄而不卷甲束兵,且轻佻示勇,已见志骄气傲、军纪松懈。二月,进至滑邑(今偃师东南)境内,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警觉机智,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伪充郑国使者,以郑君名义犒劳秦师,同时密派信使回国告急。郑君加紧防守,又托辞驱出杞子等。孟明视认为郑国已有防备,若孤军攻郑,势难取胜,乃停止前进。又虑师出无功,遂灭滑而还。
  晋国君臣得知秦军回师,迅即商议对策。执政之卿先轸认为,秦是与晋争霸的潜在之敌,此次越晋境远征,实为天赐良机,力主出兵邀击。晋卿栾枝持和秦之论:未报秦对晋国之恩而出兵攻秦,将愧对刚去世的文公,实则担心因此而破坏晋文公奠定的联秦抗楚大局。先轸坚持抓住战机以除数世之患的主张,得晋襄公首肯。乃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为由,发令出兵。晋襄公偕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合居晋南部边境的姜戎设伏以待:晋军为主力,正面阻击秦军;姜戎断秦军退路,配合晋军攻击。
  四月,秦军返至崤山地区。孟明视等虽知崤山地形险要,又有蹇叔事前告诫,却以晋正值新丧而轻敌麻痹,更因东出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而疏于戒备。十三日,孟明视率军进入崤山谷地。晋军及姜戎军突然封锁峡谷两头,并两面山上向谷地冲击,襄公身着黑色丧服督战。晋军将士深恨秦军欺晋新丧,个个奋勇攻杀。秦军陷于隘道,惊恐大乱,进退不能,抵抗无力,全部被歼,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亦被俘。
  此战,秦国未守壮大实力、待机东进、徐图中原之策,而昧于不可得之利,师出无名,寄成功于侥幸,致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国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创造伏击歼敌的著名战例。战后,秦国因失秦、晋之好而更难直接东进,晋国则因秦、楚联合而处于两面作战境地。

秦晋崤之战 发布时间:2008/6/18

秦晋崤之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