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赵括

  赵括(?~前260),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因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故也称马服子。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赵奢

  赵奢,战国时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由平原君荐,主管赵国赋税,卓有成效。后为将,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部属。熟谙兵法,尤重灵活运用。常诫其子赵括不可满足于纸上谈兵。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秦军攻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形势危急。赵国有将领认为,道远路险,难以救援。赵奢认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遂受命率军救阏与。赵军西出邯郸(今属河北)30 里即停留不进,秦军误认赵军怯弱,不敢援救阏与。赵奢乘其不备,率军疾进至距阏与50里处,抢先占领有利地形北山,大败秦军。赵奢以出奇制胜闻名,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赐号马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荀况

  荀况(约前313~前388),即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而号为“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初游学于齐国,在稷下(即古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三任祭酒。晚年应楚春申君召,被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在其地著书终老。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在天道观上,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但他的宇宙观也带有循环论色彩,认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即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和”的观点,他承认人能够通过“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赵迁

  赵幽缪王,战国末赵国国君,名迁。赵悼襄王子。前236年即位。二年,秦攻武城,命扈辄率兵赴救,兵败被杀。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破秦军,封牧为武安君。次年,秦攻番吾,李牧又击退秦军。前229年,秦人发大兵攻赵,李牧、司马尚率兵御敌,秦不能克,秦施离间计使赵王诛李牧免司尚,以赵葱、颜聚代之。秦大败赵军,迁被迫降秦。次年,邯郸并入秦。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赵嘉

  代王嘉,名为赵嘉,战国时期赵国最后的君主,赵幽缪王之兄。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秦将王翦率大军破赵,杀赵葱,颜聚逃走,长驱直入,破邯郸。俘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代王嘉联合燕王喜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太子丹统领,败于易水,燕王逃往辽东,代王嘉劝燕王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秦军暂缓攻势。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3年)王贲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灭亡,王贲转攻代郡,掳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战国末年赵国名将。赵孝成王时,长期驻守赵北部边境防备匈奴。先是坚壁自守,数年不战,示弱以麻痹匈奴,同时积粮练兵,厚待士卒,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诱匈奴主力来攻,布阵设伏,两翼包抄,歼匈奴10万余骑。又乘胜前进,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声威大振,使匈奴不敢进犯。李牧继廉颇、赵奢成为赵国的主要统兵将领。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赵国遭秦将桓齮进攻,丧师10万,形势危急。李牧被任为大将军,率兵与秦军激战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大败秦军,受封武安君。四年,秦军进至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畏李牧而退。七年,秦将王翦等分南北两路大举攻赵,李牧与司马尚率兵抗御,秦军受阻。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公孙龙

  公孙龙(约前325~前250),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认为对于“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公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赵胜

  平原君(?~前251),即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虞卿

  虞卿,战国名士。原名不详。邯郸人。赵孝成王初见而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时封上卿,故名虞卿。一生游说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长平战后,为解救秦军对邯郸的进攻,虞卿力排众议,献策赵王,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战国后期,赵国社会矛盾复杂,形势日衰,虞卿无心政治生涯,随弃相印去魏。晚年穷困于梁,从事学术研究,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今佚。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9

聂政

  聂政(?~前397),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因杀人避仇,与母、姊入齐,以屠为事。韩烈侯时,烈侯叔父侠累任相国,韩国大臣严遂与侠累争权结怨,知聂政有侠名,献巨金为其母上寿,求其代为报仇,聂政以老母在,不许。及母病故,诀别严遂,仗剑入韩,直入相府刺死侠累,然后自杀。其事迹见《史记·刺客烈传》。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7-7-8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3页 129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