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318),十六国时期汉国皇帝。一名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刘渊第四子,少好学,工书法,能诗文,善武事。刘渊为北单于,以聪为右贤王。310年,刘渊病笃,聪掌握军政大权。刘渊死后,他杀兄刘和夺取皇位,改元光兴。刘聪遣族弟刘曜、大将王弥率众4万出洛阳,周旋于梁、陈、汝、颍之间,攻占堡壁。311年,石勒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全歼西晋军。同年夏,派刘曜、王弥克洛阳,俘晋怀帝 。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因此时正值西晋永嘉五年(311),史称永嘉之乱。316年,刘聪又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中原地区均归汉统治。刘聪沉湎酒色,游猎无度,广建宫殿,
刘宣(?~308),十六国时汉丞相。字士则,匈奴故左贤王,刘渊从祖父。性纯朴简约,好学,博涉经史。晋武帝时,为匈奴右部都尉,莅官清廉,部下敬慕。惠帝永兴元年(304),拥举刘渊为大单于、汉王,建立汉国,宣为丞相,谋决军国大事。
刘和(?~310),十六国时汉皇帝。字玄泰,匈奴人,刘渊长子。初为大将军,刘渊称帝,任为大司马、梁王、尚书令,复被立为太子。永嘉四年(310),嗣位。以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太保刘延年辅政,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录尚书事,置单于台掌握内外军政大权。和恶四王专权,发兵讨四王,被弟刘聪所杀。
刘渊(?~310),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字元海,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县)人。因汉高祖曾以宗族女作为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妻,并约为兄弟,故有些匈奴贵族遂以刘为姓,刘渊为贵族后,世袭为匈奴左部帅,被西晋任为北部都尉、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刘渊姿仪魁伟,善射勇猛,自幼受汉文化教养和影响,汉化很深,又慷慨好施,以诚待人。因此名儒秀士、五部俊杰,纷纷不远千里前来归附。西晋后期发生八王之乱,刘渊乘机于永安元年(304)起兵5万反晋,建立汉国,初称大单于,不久即改称汉王,都于离石(在今山西境内),旋即派侄刘曜攻占太原,命将军刘钦迎拒来犯之晋军,四战皆捷。永嘉二年(308)称皇帝,次年迁都
王弥(?~311),西晋末前赵将领。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有才千,弓马迅捷,多权略。光熙元年(306年),率部曲家童响应刘伯根起义,任长史。伯根死,他聚众长广山(今山东莱阳东),转攻青、徐。兵败,退集亡散,兵进泰山、襄城诸郡。入许昌,取器杖,多杀守令。进逼洛阳,为晋军所败,遂投刘渊。渊以弥为司隶校尉、侍中,弥固辞。从刘曜、石勒征伐,屡立战功,进弥征东将军,封东莱公。与刘聪以万骑攻入晋京师,退军后,攻袭徐、兖诸地,旋二次攻入京师,俘晋帝而去。后与刘曜、石勒争斗,被袭杀。
树洛干(?~417),吐谷浑族首领。慕容氏。十六岁嗣位,受西秦攻击率部众数千户奔归莫何川(今青海海南州莫罗川)。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号戊寅可汗。邻近各族部均仰慕归服,势力渐强。西秦乞伏乾归为稳定边境封之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后因屡遭乞伏炽盘攻伐,被迫退保白兰(今青海柴达木)。在位九年卒。
叶延(?~351),叶延,吐谷浑族首领,慕容氏,吐延长子。329年,吐延遇刺死,叶延年幼嗣立,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三十三岁卒,在位二十三年。
吐延(?~351),吐谷浑族首领,慕容氏,吐谷浑之子。317年,父死嗣位为河南王。吐延开疆拓土,四处征伐,扩大了吐谷浑王国的领土。西晋咸和四年(329),吐延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
吐谷浑(?~317),吐谷浑族首领,慕容氏。鲜卑单于慕容涉归庶长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慕容廆之庶兄。西晋末,率所部西迁今甘肃、青海间,从事游牧。用汉文。被封为河南王。东晋建武元年(317)死,子吐延嗣。
李歆(?~420),字士业,李暠子。初为监前锋诸军事、抚军将军、护羌校尉。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父死继立,自号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护羌校尉,改元嘉兴,是为西凉后主。旋大破沮渠蒙逊。次年,遣使朝贡,被晋封为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任用宋繇、索仙等为股肱臣。刑法严酷,工役不止,百姓愁苦。立四年,刘裕代晋称帝。永初元年(420),出兵与北凉沮渠蒙逊交战,兵败被杀,西凉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