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承,字子直,吴郡人,三国时东吴官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吴大帝嘉禾年间被徽召入朝为官,得到孙权赏识,更向顾雍赞扬顾承。拜为骑都卫,统领羽林兵。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平定山越,额外得到精兵八千人,回军驻屯章伉。拜昭义中郎将,并入朝为侍中。公元241年,芍坡之役时拜奋威将军,为京下督。与张休等人领兵成功止住魏国军队的攻击,因功升为杂号将军。后来因为被人指控虚报在芍城之战的战功,与兄长顾谭及张昭之子张休等人流放交州。三十七岁时逝世。
顾谭(205~246),三国吴文人。字子默。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顾雍之孙。弱冠,与诸葛恪等为太子四友,从中庶子转辅正都尉。孙权知其能,赤乌中,代恪为左节度。六年(243),顾雍卒。七年,授谭太常,代雍平尚书事。时鲁王孙霸见宠,谭上书建议“明嫡庶之端”,由是得罪于霸。又以前年芍陂之役论功为全琮父子所恨,被诬陷,徙交州。在交州幽而发愤,著《新言》二十篇,其《知难篇》盖为自悼。流放两年后,卒于交趾。年四十二。《隋书·经籍志》录《顾子新语》十二卷,入子部儒家,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丛书》、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有搜辑考订。今存奏议
顾劭(178~217),字孝则,三国时吴郡吴人。顾雍长子,顾承、顾谭之父。少年时与舅父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周瑜病死之后去吊丧时,被庞统评价为“驽牛能负重致远”。二十七岁的时候拜为豫章太守,孙权许以孙策之女。顾劭有知人之能,提拔的平民张秉、殷礼后来都当了太守,吴粲升到太子少傅,而丁谞官至典军中郎。在任五年后逝世,爵位由顾谭继承。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拜蔡雍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雍喜爱。蔡雍赠之以名。故顾雍与老师蔡雍同名。又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顾氏为吴郡望族,顾雍以门第、才德见重于世。十几岁受郡吏表荐和推举,任合肥(安徽合肥)县令,后转为娄(今江苏昆山)、曲阿(今江苏丹徒)、上虞(今浙江上虞)等县令。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孙权因军事屯吴,未即任,便令顾雍代行太守。孙权封为吴王,顾雍历任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初四年(225),继孙邵为丞相。赤乌六年(234),顾雍染病,是年十一月病故,孙权着素装亲自吊丧,谥曰肃侯。
张休,字叔嗣。张昭少子。初与诸葛恪等为太子僚友,以《汉书》授太子,任右弼都尉、侍中、扬武将军。后为鲁王孙霸的党羽诬陷,徙交州。中书令孙弘奸佞,张休素来忿恨,弘因此诬陷张休,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
张承(178~244)字仲嗣。张昭长子。少以才学知名,孙权任为骠骑将军,辟为西曹掾,又为长沙西部都尉,从讨山民,得精兵一万五千人。后为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领部曲五千人。谥文侯。
张昭(156~236),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习《左传》,博览群书,有声名。察孝廉,举茂才,均不就。汉末大乱,渡江南下避难。孙策起事于江东,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全委他处理,比为管仲。孙策临终时嘱其辅佐弟孙权,孙策死,人心浮动,张昭率群僚竭诚拥立并辅佐策弟权,大局方定,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因系旧臣,待遇尤重。赤壁战前,张昭畏惧曹操力量,主张迎降,遭鲁肃、周瑜反对。孙权因此对昭不满,称帝后,仅拜为辅吴将军。昭敢于直言谏诤,孙权派使臣去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疑渊无诚意,力谏,孙权大怒,按刀斥昭。不久,公孙渊果杀孙吴使臣,孙权悔之无及。张昭以辅吴将
孙桓(198~?),三国时吴将。字叔武,孙河子,吴(今江苏苏州)人。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于猇亭,桓奋命搏击,骁勇闻著,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后督牛渚,作横江坞,卒。
孙河,三国时吴将。字伯海,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姓俞,孙策赐姓孙,一说系孙坚族子。河性忠直,有气干。少从孙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后又从策平定吴、会等郡,击破袁术,以功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孙权时,在宛陵为妫览、戴员所杀。
孙韶(?~241),三国时吴将,字公礼,孙河侄,吴(今江苏苏州)人。孙河死,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孙权甚为器重,拜承烈校尉,统孙河部曲。后为广陵太守、偏将军,复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权称帝,进镇北将军。韶在边数十年,善驭士卒,得其死力,故常挫敌锋,后加领幽州牧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