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16:09:23
西湖诸山有两处北宋大观年间摩崖石刻,一在将台山排衙石,一在吴山武义庙。两刻皆为题名性质,年代相近,题名人物部分重合,都存在部分文字缺失。为探明两处题名的关系,找出隐藏在漫漶文字背后的人物和事件,经查询资料,考证如下:
一、题名现状
将台山排衙石蔡薿等题名:“□□□□仲冬十四日,□会介亭者:□□转运使庄□君□、□举常平□□□□、□举盐香周耸民望、转运判官贾伟节绍□、知军州事蔡薿闻饶。”
周耸等题名
拓本
该处题名为某年十一月十四日,时任两浙路部分主要官员集会于将台山顶排衙石旁介亭后所刻,题名包含人物五人:
蔡薿,字闻饶,时任杭州知州;
庄徽,字君猷,时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时任两浙路提举常平;
周耸,字名望,时任两浙路提举盐香。
贾伟节,时任两浙路转运判官。
吴山武义庙张阁等题名:“张台卿、庄君猷、周民望、蔡达道,大观庚寅冬十二月□□□□□来此。”
张台卿等题名
该处题名为大观四年十二月某日所刻,题名者仍旧为时任两浙路主要官员。题名包含人物四人:
张阁,字台卿,时任杭州知州;
庄徽,字君猷,时任两浙路转运使;
周耸,字名望,时任两浙路提举盐香;
蔡达道。
此处官职名称参考前处题刻及《宋两浙路郡守年表》《宋代路分长官通考》。
二、题名年代考证
吴山题名年代明确,而将台山题名年代缺失。按阮元《两浙金石志》,将台山题名前四字为“淳熙甲午”。然蔡薿等皆为北宋官员,大观四年与南宋淳熙间隔60余年,而当地主要官员未变,显然不合情理。且据《宋两浙路郡守年表》,大观前后甲午年为政和四年(1114),知州为庞寅孙、董正封,也与题名人对不上。因此,《两浙金石志》“淳熙甲午”均记载错误。
两浙金石志
要确定该题名的真实年代,还得从蔡薿、庄徽等人的履历中寻找。据《乾道临安志》,“大观三年七月丁未,以奉议郎、知和州蔡薿为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十月甲戌,除给事中。”元丰改制后,给事中为正四品实官,按理应离杭赴京就职。蔡薿的后任是张商英,《乾道临安志》“大观三年十二月癸酉,以通议大夫、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张商英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乘驿赴阙。四年二月辛未,除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而《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张商英传:“大观四年,京再逐,起知杭州。过阙赐对……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两处记载存在一年的差异。考虑到张商英大观三年十二月任命,从成都出发,还得先去汴京赴阙,到杭就职需要一定的时间。张商英素与蔡京不合,可以算是蔡京的政敌,蔡京大观四年贬太子少保出居杭州,张商英入朝面圣后直接留京拜相,并未到杭州赴任。蔡薿是蔡京的党羽,大观三年末四年初他可能一直还在杭州任知州,与蔡京打得火热,等待与后任刘逵或张阁交接。
按《乾道临安志》,刘逵是大观四年二月从安徽亳州知杭州,张阁是九月由翰林学士任上知杭州。《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刘逵传:“京再以星变去,稍起知杭州,加资政殿学士。以醴泉观使召,及都而卒,年五十。”刘逵尚未到任即奉诏赴京,并死在汴梁。为补该缺,随即任命张阁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大观四年九月壬申,以翰林学士张阁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宋史《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阁传:“杭久阙守,阁经理有叙,去恶少年之为人害者,州以理闻。”张阁确实到任杭州,也算是有所政绩。
再看另几位人物履历,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庄徽大观四年(1110)至政和三年(1113)为两浙路转运副使,贾伟杰大观四年(1110)至政和二年(1112)为两浙路转运判官,随后提拔为发运副使。《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很多都按官员秩满推算,精确度不高。《会要·食货》四九之二七:“(政和二年二月十九日)两浙运副庄徽转一官。”《会要·选举》三三之二六:“(政和元年三月十四日)权发遣两浙路转运判官贾伟节除直秘阁。”政和元年(1111)之前,两人应都在杭州为官。按宋代文官三年磨勘的惯例,两人的重合时间最早可以推算到大观三年(1109)。
综上,将台山排衙石蔡薿等题名最有可能的时间应是大观三年十一月蔡薿离杭前。
三、题名事由
再来看看这几位两浙路主官都来排衙石干什么?《乾道临安志》载“介亭在旧治后圣果寺。熙宁中,郡守祖无择,对排衙石作介亭,左江右湖,千里在目。无择为介亭铭,序云:亭前有石二佾,自北而南,二十举趾,高逾再仞,若有衙道,故谚以排衙称,因名其亭曰介亭。……东坡居士饯杨次公于此亭,诗云: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郡人谓介亭山下为桃源路也。”介亭建于将台山四顾坪上,在此可远眺西湖、钱塘江盛景,早已成为宋时官员赏景会饮的一处胜地。由此猜测,大观三年或四年,以庄徽为首的两浙路官员集体在介亭宴请即将离任的杭州知州蔡薿,兴之所至,提笔留名,千年之后,尚留此残迹。
将台山四顾坪
吴山武义庙题名年代明确,应是新任杭州知州张阁到任时两浙路官员为其接风,游山饮宴后所留。按《武林坊巷志·丰下坊四》,武义庙即关帝庙,在今“龙宫”、“忠孝节义”摩崖附近,庙后有太虚楼,可望百里,为文人雅士聚会饮宴之所。同样是宴请知州,只不过换了地点,想来那时的西湖诸山,已被那些阿谀奉承的低级官员开发出了多处游宴路线,在西湖诸山推杯换盏、刻石留名,蔚然成风。
吴山龙宫
四、相关人物考证
蔡薿,字闻饶,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史言其“为政喜怒徇情,任刑大惨。”蔡薿善于依附权贵,曾尊蔡京为叔父,但当蔡京叫儿子与其见面时又说:“以前我搞错辈份了,您应是叔祖……。”谄媚之姿,可见一斑。蔡薿首次知杭州不到一年时间,未见政绩。宣和三年(1121)蔡薿再知杭州,因欲强取西北戍卒犒赏之绢,被发怒的戍卒乘其宴客火烧州治,蔡薿翻墙而逃,并因此罢官。
张阁,字台卿,孟州河阳(今河南洛阳)人。为翰林学士,蔡京罢相时由他起草诏书,“历数其过,词语遒拔,士人多传诵之”。但在蔡京复相后,又乞自领花石纲事以固宠,也算是与蔡京同流合污之辈。
庄徽,字君猷,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庄徽属于大器晚成,按《浮溪集》卷二六《徽猷阁待制致仕赠少师谥僖简庄公墓志铭》:“宣和二年九月壬寅,通奉大夫、徽猷阁待制致仕庄公卒于常州宜兴县之里第。……得年七十八而终。”其在杭州为官时已近七十。致仕时为徽猷阁待制,与其名、字相似,颇为巧合。
周耸,字名望,衢州西安县(现为衢县)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其余无考。
按《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大观三年前后两浙路提举常平为盛章或徐铸。
盛章:《宋史·卷三百八十一》吴表臣传:“盛章者,朱勔党也”。大观二年以提点刑狱兼常平事。
徐铸:《正德姑苏志》“铸字元钧,年少入官,有能名,吏不敢欺。及为县,所至屏奸恶,辩疑狱,劝本业,修学校,课常居最。政和初,提举两渐常平,修松江隄,易土以石,辟常熟水田数百顷,为之疆畎。越四年,以直秘阁就除转运副使。明年,迁发运副使,赐金带。数月,以徽猷阁待制知杭州。及代,以杭人安其教令,特除延庆殿学士。又历广、扬二州,终正奉大夫。”
贾伟节:开封人。历任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学士、江淮发运副使、户部侍郎,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贾伟节靠依附蔡京,不遗余力运送花石纲而升官迅速。
蔡达道:按《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大观四年前后两浙路主要官员中蔡姓者,有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蔡安持。南宋韩元吉撰写的《中奉大夫直敷文阁黄公墓志铭》载:“蔡安持知顺昌府,公始为太和县主簿,甚器之。”该墓志铭主人黄任荣约活跃于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十一年(1141)金占领顺昌府,按《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北宋末南宋初仅有政和七年(1117)至宣和元年(1119)周邦彦、宣和六年(1124)至宣和七年(1125)赵遹见载。查蔡安持履历,大观四年(1110)为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之后为河东路转运使,政和元年(1111)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副使,政和八年(1118)为工部郎中,按此升迁轨迹,蔡安持很可能是最后几任顺昌知府之一。
而巧合的是,蔡达道这个名字,也和顺昌太守紧密相连。据《本草纲目》引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1119-1125)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宋时知州通俗叫法也是太守,按此蔡达道应是周邦彦的后任。
蔡安持与蔡达道,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按照吴山张台卿等题名的写法,达道应该是字,安持或是名。
然而又有其他资料记载,蔡安持字资中。该说法主要来自泰山灵岩寺的一处诗刻:“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杖泉。元祐壬申十月中浣,睢阳蔡安持资中题。”有资料蔡安持是蔡挺的孙辈,蔡挺是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睢阳也属商丘,籍贯对得上。但是该处题刻时间为元祐七年(1092),即便距蔡安持任两浙路刑狱公事也有18年,如若是同一个蔡安持,很可能是早年所题,或许是中年改字,或许该处“资中”另有其意也未可知。